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習慣領域 - 腦力激盪] 定義分享於2012.11

一個以創新發明的跨國公司,在公司內部有固定的「腦力激盪」會議,讓該會議效果發光發熱的公司習慣(文化),有幾個關鍵因素,是員工人人都知道,且實際做到的心理狀態。

  1. 分離激發過程:創意發想,人人平等 。
  2. 收斂整合過程:有策略,有布局。

HD習慣領域臉書,[腦力激盪定義團隊合作的威力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42614021984&set=gm.407956465942981&type=1&theater

何謂「腦力激盪」:透過腦力激盪可以把許多潛藏在每個人潛在領域中的想法、念頭取出來。1. 分離激發過程 2. 收斂整合過程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習慣領域 - 靜坐禱告] 定義分享於2012.10

當我們正在經歷事件的發生時,心理狀態大概可分成兩種情況。

情況一 : 情緒波動,無法自主
對應一 : 專注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不做任何型式上的回應 ( 只要後果是可承受的 ),幾次之後,我們將有機會進入到情況二。

情況二 : 掌握情緒,境隨心轉
對應二 : 能進入此種狀況時,如果還有靜座或禱告的習慣,心理狀態將有機會進入深沉的平靜與極度喜悅同時並存的心理狀態。

HD習慣領域臉書,[靜坐禱告定義事緩則圓,謀定後動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24518596984&set=gm.402094499862511&type=1&theater

何謂「靜坐禱告」:
靜坐、禱告時,因壓力降低,許多在潛在領域中的念頭和思路,便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我們的注意力。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習慣領域 - 變與化原理] 定義分享於2012.10

才幾年時間,曾經熱門的關係聯繫網絡MSN,已經停用。當事物的有關參數到達極端,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系統時,就會變化。而這個變化的臨界點,不管在什麼領域,人類從古至今,不斷的在找尋。社會系統由人組成,想擁有預測」能力,還需由人下手,能做到以下部分幾點,將擁有察於未萌的能力。
  • 升高察思
  • 事物聯想
  • 低深原理
  • 內部連繫
HD習慣領域臉書,[變與化原理]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15471321984&set=gm.399564950115466&type=1&theater

何謂「變與化原理」:
當事物的有關參數到達極端時,就會變化。
制度或理論若不能解決問題時,就會變化。新產品的發明、新制度、新理論、新事物的發生也會產生社會及我們習慣領域的變與化。

[小想法]人脈,就像成功放大器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能力與態度的涵數。關係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古老的智慧告訴我們,只要參數改變,就沒有永遠朋友,當然也不會有永遠的敵人。

現象一 : 能力好,態度差
現象二 : 能力好,態度好
現象三 : 能力差,態度好
現象四 : 能力差,態度差

當一個人的關係極佳,往往代表在某一或多個方面,這個人處在"現象二",而這個現象所擁有的人格特質是被大多數人所喜愛的,所以人人都希望和他有所關連,而這些正向循環,就像一個聲音放大器,不斷的重覆放大,也因此,這樣的人脈關係,某個角度而言,就像是成功放大器。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文章分享] 正確面對老去的歲月

正確面對老去的歲月
作者: 約翰‧辛德勒醫生
情緒性疾病在各個年齡段的人中都很常見,而且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加,發病率會越來越高。照理說,人步入老年以後,正應該是越來越冷靜,頤享天年的時候,但事實卻非到此。一方面是因為這些邁向老年的人必須面對周圍環境的改變;另一方面是對於年華逝去的焦慮。這種焦慮隨著年齡的增加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生命的終結。
 老態龍鍾的人更易患上情緒性疾病
老態龍鍾的人更易患上情緒性疾病。這是因為人到老年時大多會變得缺乏安全感:包括對經濟狀況,對健康狀況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憂慮,失望,氣餒等。
從喬治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年人的情緒是怎樣導致疾病產生的,也可以看出良好情緒又是怎樣使疾病往相反方向轉變的。

K.M.保曼博士是舊金山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專家。當他兩年前第一次見到喬治的時候,喬治已經有六個月臥床不起了。他極度虛弱,連吃飯、上廁所這樣的小事都需要別人幫忙。年輕的時候,喬治是百老匯的一個舞臺總監。他工作非常出色,是這一行裡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有一個兒子,長大以後,就搬到了西海岸一帶居住。喬治四十八歲的時候,妻子離他而去,劇院的生意也每況愈下。由於這樣一些原因,喬治開始酗酒,並因此丟了工作。到七十二歲的時候,喬治已經變得窮困潦倒。無奈之下,喬治只好和兒子住在一塊。
不過,對兒子來說,他巳經完全變成了一個累贅。他不大愛整潔,與人格格不入。我想,剛開始的時候,喬治的兒子和媳婦確實是想讓老人高興起來。不過後來,他們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喬治和媳婦的關係越來越僵,充滿了火藥味,雙方都覺得無法忍受。於是,喬治就開始生病了,人也越發衰老。沒過多久,他就病倒在床。他們請過一兩次醫生,醫生說他得了動脈硬化和老年衰退症。
後來,保曼博士碰巧給他看了一次病。他給喬治做了檢查,而後告訴喬治:「市政廳為老年人新建的一個劇院剛好建完,需要一個在百老匯幹過的舞臺總監。我帶你到那兒去吧。」就這樣,喬治被搬上了救護車,坐著輪椅來到了舞臺上。兩星期以後,他從輪椅上站了起來,再過了兩星期,喬治就已經像個兔子一樣活蹦亂跳了。從那之後,他的身體狀況恢復得很快。

從喬治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情緒壓力會導致人的衰老所以人人都需要一個「劇院」來抵制「自然衰老」。
 如今的衰老意味著什麼
千萬不要以為現在人們所說的衰老和一百年前的衰老是同一個意思。時代在變,導致人們衰老的因素也在變。
經濟上得不到保障。
你有多麼富有?
或者說等你到了六十五歲的時候你能有多富有? 隨著美元的貶值,養老金額的下降,稅收的增高,有很多人在六十五歲前就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了。工作得不到保障。
可能還有一些無恥的人會這樣說: 「為什麼這些老傢伙不去工作呢?」這些人沒有意識到,在如今的勞動力市場上,四十五歲以上的人就已經很難找到一份工作了。
有一個老人,六十歲了。他是個技術嫺熟的工具製造者。相比年輕人來說,他的事故發生率要低得多,他的曠工次數也會少得多,而他的責任感卻強得多,也不會像年輕人那樣好鬥,引發勞動糾紛。
然而,他還是找不到工作,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作為一個年輕而又新興的國家,我們崇尚的是年輕,我們看不起〈這個詞算是客氣的說法〉老年人。

老年人是那些我們希望最好不再延長壽命的人,
是那些儘量不要給年輕一代人帶來麻煩的人;
不知為什麼,年輕人就看不到自己也有到六十五歲的那一天呢。某位有能力的專家發現,人越是年輕,手腳就越是靈活,給公司做出的貢獻也就越大。但是,他卻沒有想過,年長一點兒的人會給公司帶來更多人性化的東西;他也不明白,一個公司裡人性化的東西遠比錢財更有價值。
  子女們漠不關心。
現在,孩子們對父母沒有感情,對父母袖手旁觀是很常見的事。老人們對此痛恨異常。他們還記得,同樣是這些孩子,當他們還要餵食的時候,當他們需要保護的時候,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呵護他們。而他們得到的補償就是被自己的孩子們扔在一邊,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樣。父母是為了孩子而活的,而孩子們卻是怎樣去對待自己的父母的呢?有多少人回報過父母的愛呢?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傷心的人〈換句話說,他們都有著嚴重的情緒壓力〉,這都是因為他們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被自己的孩子無情地拋棄了。不只是孩子們會犯錯。然而,不只是他們的孩子們錯了。
他們周圍的每個人都認為這些老年人是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他們在街上走路慢,上下公共汽車也慢----
對了,連死也死得慢。
事實上,這些老年人已經不再為社會所需要。
千萬不要以為老年人真的感受不到人們的這些態度,也不要以為這些因素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沒有影響。這正是我努力想讓大家明白的一點。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不僅孩子要去關心自己家的老人,社會也應該給他們幫助。
 對疾病的恐懼。
老年人總是擔心自己馬上就會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成了一個廢人。這種壓力對身體十分不利。即便一個年輕人,被告知在兩年內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他一定會陷入失控狀態,更何況老年人了。
 對死亡的恐懼。
大多數有生命的東西,除非它活得非常痛苦,都希望能長久地活下去。就像愛爾蘭人說的那樣:「如果我知道我將在什麼地方死去,我肯定會遠離那個該死的地方。」對於年輕人來說,死亡還是件很遙遠的事,現在不可能發生,但是對老年人來說,死亡離他們卻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近。到底會怎麼死呢?什麼時候會死呢?這樣的問題一直困擾在老年人的心頭。
 失去朋友。
對於老年人來說,送別朋友是一件無法逃避的痛苦----
那些曾經鼓勵你的朋友,曾經幫助過你的朋友,還有那些對你搖頭擺尾的小狗,都相繼離你而去。你有沒有試過在黃昏時分獨自一個人站在寂靜蜿蜒的小徑上,你有沒有感受到一種可怕的寂寞正將你拖入泥土之中,這樣一種深深的寂寞就好像是在說:「這就是你的全部了,你再沒有別的了。」如果你有過這樣的感受,那麼,你就理解老年人的想法了。
 老年人簡陋的居住環境。
一百年以前,有三分之二的老年人都是居住在鄉下。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居住在城市。由於居住環境的變化,老年人失去了人們的同情、友好,也失去了以往生活中的鄰居。而且,很多老年人還要為日益增長的房租和上漲的食品操心。
 你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如今,大多數人都會活到六十五歲,甚至更長一點兒。我的意思是,你也會有老去那一天。所以,你要認真地思考下面的問題:
如果你還是二三十歲的人,對於你的晚年生活你會做些什麼呢?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給自己定個計畫吧。
如果你正四十多歲,或者正邁向五十歲的門檻,你已經浪費不起時間了,時間對你來說太寶貴了。
如果你已經六十多歲了,你仍然還有時間做很多事----你還能活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你現在都七十多歲,甚至更老一點兒,你要學會滿足,不是表面上的滿足,而是內心真正的知足。
 我們將在晚年的時候做些什麼?
我們可以做這些事:
不論你是二十歲,還是六十歲,越早為自己制定一個六十五歲以後的成熟計畫,到了晚年的時候,你就會過得越快樂。
晚年的成熟,從根本上說和任何年齡階段的成熟都是一樣的----,這意味著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他能享受眼前的一切。他會培養出友善仁慈、體貼關懷的個性。他也能學會妥協,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看問題。而不是去反對別人或是挑起紛爭。
 晚年的成事實上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是年輕人,現在就開始保持穩定的情緒。一個說話尖酸刻薄,對人對事專橫霸道的老婦人,如果在她二十歲的時候這種特徵還不明顯,那麼,等到她四十歲的時候也會曝露無遺。除非對這些特徵進行有意識的思想控制(認識上帝),要不然,晚年的情緒狀態就會受到年輕時期個性的影響。
因此,不管你是二十歲,還是六十歲,你都要學會友善,學習去愛別人,學會樂觀,學會用眼睛去發現周圍的快樂。這對於我們來說並不費事。

縱觀我們一生,我們都有這樣的選擇權----
不管我們在二十歲、四十歲、六十歲,或是八十歲----
鎮定、順從、充滿信心和決心、樂觀地面對生活,
還是吹毛求疵、愛抱怨、擔憂、焦慮地對待生活。
選擇權就在你手裡----現在就開始做決定吧!

為將來的經濟狀況做打算
定期地存錢能夠增加退休後的收入。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縮減現在的生活開支。
為今後居住的地方做打算
當你步入老年的時候,你是不是有房子住?或者你付不付得起房租?
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
培養出一些業餘愛好,比如園藝丶耕作,或者其他一些可以讓你在退休之後發 揮餘熱的愛好。
如果你已經進人了晚年時期:對那些不可避免會發生的事要做到順其自然,大方地接受命運帶來的任何東西。不管什麼時候,如果老朋友離你而去了,設法去找一個新朋友。
生活是空洞乏味的,還是豐富多彩的,完全在於你自己怎麼做。
思想要靈活,要隨機應變,避免偏見,不要因為別人年輕你就去嫉妒他們。
穿著要整潔乾淨。即使衣服上有破損的地方也要將其仔細地縫補好。
保持良好的禮貌態度
不要遊手好閒。要像追求你的事業一樣去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最重要的是,保持個性的樂觀和開朗。用微笑和友好的話語問候別人。
除非別人聽不見你說話,你自己也聽不見自己說話,要不然就不要抱怨。
永遠也不要告訴自己你有多累。告訴自己你正在做的事正是你想做的:
不要擔心死亡。每一個人都會有那一天。
 本章小結
那些六十多歲丶七十多歲,甚至更老一點兒的人,不僅沒能享受這一段黃金時光,反而遇到了很多會產生情緒壓力的問題。比如,經濟上得不到保障,工作得不到保障,孩子們對自己漠不關心,對疾病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失去朋友,簡陋的居住條件,還有社會對老年人廣泛的冷漠態度。
如果你還年輕,那就要從現在開始,為晚年時期的經濟做打算,為今後住的地方做打算,並且培養出一些新的興趣愛好。
如果你已經進入了晚年時期,那麼,你就要學會發自內心的滿足----
即使從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值得滿足的。
對於不可避免會發生的事,你要學會順其自然。
如果老朋友離你而去,就去找一個新朋友。思想要靈活,要學會適應新的東西。
不要批評年輕人。
穿戴要整齊。保持樂觀的個性,並用微笑來問候周圍的人。
如果需要,就坐下來休息一會兒,但是,別告訴自己你有多累。
至於死亡----這難道不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嗎?
站長補充:本文摘自《病由心生》中國言實出版

大家都知道:
「兒女孝順」遠比「住養老院」來得好。
但是兒女的孝順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從小就要灌輸小孩「敬老孝順」的觀念,同時自己也要以身作則,營造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只要小孩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他們的潛意識就會自動導引他們,朝這樣的幸福人生邁進。
切忌嫌東嫌西
與子女住在一起時,子女孝順什麼都要高興接受,不要嫌少,不要挑嘴。
有時候 並不是兒孫不肯孝順,而是老人家太難伺候了,老是嫌東嫌西,老是用教訓的語氣指責晚輩。
切忌干涉兒女的家務事: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的事情就由他們自己去解決吧!畢竟這是他們要學的功課!
盡量保持中立,不去得罪任何一方。
「人和」遠比「誰對誰錯」還重要!
一般而言,人緣的好壞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待遇。 也就是,人緣好,待遇就好;人緣不好,待遇就差。而影響人緣好壞的因素,最直接的就是「臉色」,其次是「談吐」。
根據站長的觀察,老人的臉有三多: 皺紋多、贅肉多、斑點多。
整體看起來,晦暗無光澤,氣色不佳,而且老人的神情都相當嚴肅、不苟言笑,所以,老人的人緣都比年輕人差一些。
大家可以試著在公共場所觀察過往的行人,特別是看看老人家的神情,這時候你就能明白站長的意思。因此,為了讓自己有好的人緣,好的待遇,老人家一定要常常保持笑容,盡量讓臉蛋看起來是「慈祥」的樣子。拿起鏡子來,看看自己的一張臉,它是否還有「慈祥」的光輝?

它多久沒有微笑了?
慈祥的臉應該是什麼樣子?
你能模仿一下嗎?
只要您記住「慈祥」二字,您的人緣就會變好,
您的晚年生活也會大幅改善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文章分享] 雄鷹與蝸牛

北京大學新生開學典禮
英語系80級校友、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俞敏洪作為優秀校友代表發言
各位同學、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掌聲)
非常高興許校長給我這麼崇高的榮譽,談一談我在北大的體會。(掌聲)
 
可以說,北大是改變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從一個農村孩子最後走向了世界的地方。
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北大,肯定就沒有我的今天。
 
北大給我留下了一連串美好的回憶,大概也留下了一連串的痛苦。
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間,在挫折、掙扎和進步中間,最後找到了自我,開始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能做一點事情。
學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我還記得我們班有一個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樓下拉小提琴,(笑聲)希望能夠引起女生的注意,結果後來被女生扔了水瓶子。
 
我還記得我自己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幫著女生扛包。(笑聲、掌聲)
後來我發現那個女生有男朋友,(笑聲)
我就問她為什麼還要讓我扛包,她說為了讓男朋友休息一下(笑聲、掌聲)。
 
我也記得剛進北大的時候我不會講國語,全班同學第一次開班會的時候互相介紹,我站起來自我介紹了一番,
結果我們的班長站起來跟我說︰「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講日語?」(笑聲)我後來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拿著收音機在北大的樹林中模仿廣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國語還依然講得不好。
 
人的進步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
在北大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有很多事情特別讓人感動。
比如說,我們很有幸見過朱光潛教授。
在他最後的日子裡,是我們班的同學每天輪流推著輪椅在北大裡陪他一起散步。(掌聲)
每當我推著輪椅的時候,我心中就充滿了對朱光潛教授的崇拜,一種神聖感油然而生。
所以,我在大學看書最多的領域是美學。
因為他寫了一本《西方美學史》,是我進大學以後讀的第二本書。
為什麼是第二本呢?
因為第一本是這樣來的,我進北大以後走進宿舍,我有個同學已經在宿舍。
那個同學躺在床上看一本書,叫做《第三帝國的興亡》。
所以我就問了他一句話,我說︰「在大學還要讀這種書嗎?」
他把書從眼睛上拿開,看了我一眼,沒理我,繼續讀他的書。
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
我知道進了北大不僅僅是來學專業的,要讀大量大量的書。
你才能夠有資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學生。(掌聲)
所以我在北大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第三帝國的興亡》,而且讀了三遍。後來我就去找這個同學,我說︰「咱們聊聊《第三帝國的興亡》」,他說︰「我已經忘了。」(笑聲)
 
我也記得我的導師李賦寧教授,原來是北大英語系的主任,他給我們上《新概念英語》第四冊的時候,每次都把板書寫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麗。永遠都是從黑板的左上角寫起,等到下課鈴響起的時候,剛好寫到右下角結束。(掌聲)
 
我還記得我的英國文學史的師羅經國教授,我在北大最後一年由於心情不好,導致考試不及格。
我找到教授說︰「這門課如果我不及格就畢不了業。」
教授說︰「我可以給你一個及格的分數,但是請你記住了,未來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給你分數的事業。」(掌聲)
 
所以,北大老師的寬容、學識、奔放、自由,讓我們真正能夠成為北大的學生,真正能夠得到北大的精神。
當我聽說許智宏校長對學生唱《隱形的翅膀》的時候,我打開視頻,感動得熱淚盈眶。因為我覺得北大的校長就應該是這樣的。(掌聲)
 
我記得自己在北大的時候有很多的苦悶。
一是國語不好,第二英語水準一塌糊塗。
儘管我高考經過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為我落榜了兩次,最後一次很意外地考進了北大。
我從來沒有想過北大是我能夠上學的地方,她是我心中一塊聖地,覺得永遠夠不著。
但是那一年,第三年考試時我的高考分數超過了北大錄取分數線七分,我終於下定決心切牙切齒填了「北京大學」四個字。
我知道一定會有很多人比我分數高,我認為自己是不會被錄取的。
沒想到北大的招生老師非常富有眼光,料到了30年後我的今天。(掌聲)
 
但是實際上我的英語水準很差,在農村既不會聽也不會說,只會背語法和單字。
我們班分班的時候,50個同學分成三個班,因為我的英語考試分數不錯,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個月以後,我就被調到了C班。
C班叫做「語音語調及聽力障礙班」。(笑聲)
我也記得自己進北大以前連《紅樓夢》都沒有讀過,所以看到同學們一本一本書在讀,我拼命地追趕。
結果我在大學差不多讀了800多本書,用了5年時間(掌聲)。
 
但是依然沒有趕超上我那些同學。
我記得我的班長王強是一個書癖,現下他也在新東方,是新東方教育研究院的院長。
他每次買書我就跟著他去,當時北大給我們每個月發20多塊錢生活費,王強有個癖好就是把生活費一分為二,一半用來買書,一半用來買飯菜票。
買書的錢絕不動用來買飯票。
如果他沒有飯菜票了就到處借,借不到就到處偷。(笑聲)
 
後來我發現他這個習慣很好,我也把我的生活費一份為二,一半用來買書,一半用來買飯菜票,飯票吃完了我就偷他的。(笑聲掌聲)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班的同學當時在北大,真是屬於讀書最多的班之一。
而且我們班當時非常地活躍,光詩人就出了好幾個。
後來挺有名的一個詩人叫西川,真名叫劉軍,就是我們班的。(掌聲)
 
我還記得我們班開風氣之先,當時是北大的優秀集體,但是有一個晚上大家玩得高興了,結果跳起了貼面舞,第二個禮拜被教育部通報批評了。
那個時候跳舞是必須跳得很正規的,男女生稍微靠近一點就認為違反風紀。
所以你們現下比我們當初要更加福祉一點。
不光可以跳舞,而且可以手拉手地在校園裡面走,我們如果當時男女生手拉手在校園裡面走,一定會被扔到未名湖裡,所以一般都是晚上12點以後再在校園裡面走。(笑聲掌聲)
 
我也記得我們班50個同學,剛好是25個男生25個女生,我聽到這個比例以後當時就非常的興奮(笑聲),我覺得大家就應該是一個配一個。
沒想到女生們都看上了那些外表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男生。
像我這樣外表不怎麼樣,內心充滿豐富感情、未來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女生一般都看不上。(笑聲掌聲)
 
我記得:我奮鬥了整整2年,希望能在成績上趕上我的同學;
但是就像剛才呂植老師說的,你盡管在中學高考可能考得很好,是第一名,但是北大精英人才太多了;
你的前後左右可能都是智商極高的同學,也是各個省的狀元或者說第二名。
 
所以,在北大追趕同學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儘管我每天幾乎都要比別的同學多學 一兩個小時,
但是到了大學二年級結束的時候我的成績依然排在班內最後幾名。
非常勤奮又非常鬱悶,也沒有女生來愛我安慰我。(笑聲)
 
這導致的結果是:我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得了一場重病,這個病叫做傳染性侵潤肺結核。
當時我就暈了,a]為當時我正在讀《紅樓夢》,正好讀到林黛玉因為肺結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笑聲)我還以為我的生命從此結束;後來北大醫院的醫生告訴我現下這種病能夠治好,但是需要在醫院裡住一年。
 
我在醫院裡住了一年,苦悶了一年,讀了很多書,也寫了六百多首詩歌,可惜一首詩歌都沒有出版過。
從此以後我就跟寫詩結上了緣,但是我這個人有豐富的情感,但是沒有優美的文筆,所以終於沒有成為詩人。
後來我感到非常的慶幸,因為我發現真正成為詩人的人後來出事了。
 
我們跟當時還不太出名的詩人海子在一起寫過詩。後來他寫過一首優美的詩歌,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每一個同學大概都能背。
後來當我聽說他臥軌自殺的時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
從此以後,我放下筆,再也不寫詩了。(掌聲)
記得我在北大的時候,到大學四年級畢業時,我的成績依然排在全班最後幾名。
但是,當時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
我知道我在聰明上比不過我的同學,但是我有一種能力,就是持續不斷的努力。
 
所以在我們班的畢業典禮上我說了這麼一段話,到現下我的同學還能記得,我說︰「大家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是我們班的落後同學。但是我想讓同學們放心,我決不放棄。你們五年幹成的事情我幹十年,你們十年幹成的我幹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幹成的我幹四十年」。(掌聲)
 
我對他們說︰「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80歲以後,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笑聲掌聲)
 
有一個故事說,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了上去。
我們這兒有很多雄鷹式的人物,很多同學學習不需要太努力就能達到尖峰。
 
很多同學後來可能很輕鬆地就能在北大畢業以後進入哈佛、耶魯、牛津、劍橋這樣的名牌大學繼續深造。
有很多同學身上充滿了天賦,不需要學習就有這樣的才能;比如說:我剛才提到的我的班長王強,他的模仿能力就是超群的,到任何一個地方,聽任何一句話,聽一遍模仿出來的絕對不會兩樣。
所以他在北大廣播站當播音員當了整整四年。
我每天聽著他的聲音,心頭切牙切齒充滿仇恨。(笑聲)
 
所以,有天賦的人就像雄鷹。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另外一種動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頂端;那就是蝸牛。
蝸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從低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在金字塔頂端,人們確實找到了蝸牛的痕跡。
我相信蝸牛絕對不會一帆風順地爬上去,一定會掉下來、再爬、掉下來、再爬。
但是,同學們所要知道的是:蝸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頂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斬獲的成就,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掌聲)
所以,也許我們在座的同學有的是雄鷹,有的是蝸牛。
我在北大的時候(包括到今天為止)我一直認為我是一隻蝸牛。
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許還沒有爬到金字塔的頂端。
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給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動的日子。(掌聲)
 
我常常跟同學們說:如果我們的生命不為自己留下一些讓自己熱淚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過的。
我們很多同學憑著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北大,但是北大絕不是你們學習的終點,而是你們生命的起點。在一歲到十八歲的歲月中間,你聽老師的話、聽父母的話,現下你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
我們必須為自己創造一些讓自己感動的日子,你才能夠感動別人。
 
我們這兒有富裕家庭來的,也有貧困家庭來的,我們生命的起點由不得你選擇出生在富裕家庭還是貧困家庭;如果你生在貧困家庭,你不能說老爸給我收回去,我不想在這裡待著。
但是我們生命的終點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
我們所有在座的同學過去都走得很好,已經在18歲的年齡走到了很多中國孩子的前面去,因為北大是中國的驕傲,也可以說是世界的驕傲。
但是,到北大並不意味著你從此大功告成,並不意味著你未來的路也能走好,後面的50年、60年,甚至100年你該怎麼走,成為了每一個同學都要思考的問題。
 
就本人而言,我覺得只要有兩樣東西在心中,我們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一樣叫做理想
我從小就有一種感覺,希望穿越地平線走向遠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線的渴望」。
也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氣不斷地高考。
當然,我生命中也有榜樣。比如我有一個鄰居,非常的有名,是我終生的榜樣,他的名字叫徐霞客。
當然,是五百年前的鄰居。
但是他確實是我的鄰居,江蘇江陰的,我也是江蘇江陰的。
因為崇拜徐霞客,直接導致我在高考的時候地理成績考了九十七分。(掌聲)
也是徐霞客給我帶來了穿越地平線的這種感覺,所以我也下定決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國,我就要走遍世界。
而我現下正在實現自己這一夢想。
所以,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同學們,你終將走向成功。
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這個過程要有艱苦奮鬥、忍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要不斷地把自己的心胸擴大,才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二樣東西叫良心。
什麼叫良心呢?
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的事情,要有和別人分享的姿態,要有願意為別人服務的精神。
有良心的人會從你具體的生活中間做的事情體現出來,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對你未來的生命產生影響。
 
我來講兩個小故事,講完我就結束我的講話,已經佔用了很長的時間。
第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企業家和我講起他大學時候的一個故事,他們班有一個同學,家庭比較富有,每個禮拜都會帶六個蘋果到學校來。
宿舍裡的同學以為是一人一個,結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個。
儘管蘋果是他的,不給你也不能搶;但是從此同學留下一個印象,就是這個孩子太自私。
後來這個企業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個吃蘋果的同學還沒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這個企業家的隊伍裡來。
但後來大家一商量,說不能讓他加盟;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大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體現過分享精神。
所以,對同學們來說在大學時代的第一個要點,你得跟同學們分享你所擁有的東西,感情、思想、財富,哪怕是一個蘋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掌聲)
因為你要知道,這樣做你將來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遠不會是白白付出的。
我再來講一下我自己的故事
在北大當學生的時候,我一直比較具備為同學服務的精神。
我這個人成績一直不怎麼樣,但我從小就熱愛勞動,我希望透過勤奮的勞動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的注意,所以我從國小一年級就一直打掃教室衛生。
到了北大以後我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每天為宿舍打掃衛生,這一打掃就打掃了四年。
所以我們宿舍從來沒排過衛生值日表。
另外,我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壺去給同學打水,把它當作一種體育鍛鍊。
大家看我打水習慣了,最後還產生這樣一種情況,有的時候我忘了打水,同學就說「俞敏洪怎麼還不去打水」。(笑聲)。
但是我並不覺得打水是一件多麼吃虧的事情。
因為大家都是一起同學,互相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同學們一定認為我這件事情白做了。
又過了十年,到了1995年年底的時候,新東方做到了一定規模,我希望找合作者;結果就跑到了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我的那些同學,他們在大學的時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樣,包括剛才講到的王強老師等。
我為了誘惑他們回來還帶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國非常大方地花錢,想讓他們知道在中國也能賺錢。
我想:大概這樣就能讓他們回來。
後來他們回來了,但是給了我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
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去是沖著你過去為我們打了四年水。」(掌聲)
他們說︰「我們知道,你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所以讓我們一起回中國,共同幹新東方吧。」
才有了新東方的今天。(掌聲)
 
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瑣碎。
 
如果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
 
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學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掌聲)
 
最後,我代表全體老校友向在座的三千多位新生表一個心意,我代表全體老校友和新東方把兩百萬人民幣捐給許校長,為在座同學們的學習、活動和成長提供一點幫助。(掌聲)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習慣領域 - 事物聯想] 定義分享於2012.10

網路時代,資訊流快速變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意產生了更緊密的相關性,而創意來自於不斷的聯想,2008年整理出以下表格後,以其練習解決問題或預防問題的能力。
HD習慣領域臉書,[事物聯想定義創意來自於不斷的聯想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05623286984&set=gm.396814377057190&type=1&theater

何謂「事物聯想」:任何事物都可以互相聯想,找出彼此的共同關係與不同之處,而透過對這些事物異同之處的歸納、比較,常常能使我們對這些事物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甚至有不同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