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創業者心術 : 為什麼你要相信命運



By Danny Lin , 2012/11/05
http://dannyimages.com/2012/11/05/2649-why-you-should-believe-in-your-beliefs/

這是一個好友的親身經歷,由於好友堅持不願意揭露姓名,所以只好用代號 M 來代替。
我跟好友 M 是 20 年前在網路上認識的,這 20 年來一直保持聯繫,彼此也很關心對方。我還在 Google 任職時,M 因為在某集團下的子公司擔任軟體部門主管,當時 M 跟他的團隊開發了一整套專為企業設計的的產品,我剛好在推廣 Google Apps,M 的團隊開發的產品剛好可以與 Google Apps 互補不足,於是我便遊說 M 說服公司加入 Google Apps 特約經銷商,在這個機緣下,也認識了他公司的副總,還幫忙安排前往 Mountain View 總部進行教育訓練。
1
(Photo  by JD HancockCC)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回來台灣沒多久,M 告訴我他的母公司要併購另一家軟體開發公司,將兩家公司合併,原先團隊執行的計畫必須完全放棄,聽候發落 — 這意味著:裁員也可能是選項之一。
第一年:第一個失敗的產品
最後 M 跟團隊討論後,拒絕聽候公司決定命運,決定自己出來創業,而且很勇敢的開始一個團隊完全沒碰過的技術及領域。一個多月後,很神奇地推出了創業作。
可是,很不巧的是遇上了金融風暴,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創業初期,他和團隊成員一共投入了 500 萬台幣做為創業基金,但由於專注在研發產品,第一年就花掉 80% 的資金,但是只有 20 萬的進帳。
「公司還要不要繼續下去呢?」M 的公司內部開始了激烈的討論,幾經爭論後,走了一兩位成員,但是在一番思考後,M 跟家人討論後,大膽地決定拿房子抵押,借了一筆錢支付公司第二年的營運開銷。
第二年:奇蹟初現
第二年開始,M 的公司開始了很多創業團隊都會遇到的難題:要先吃麵包,餵飽自己,還是要擁抱理想,堅持開發原先的產品。
現實與理想總是有段距離的,在經濟不佳時,要在原本對於軟體產業就極度冷漠的台灣資本市場找到合適的投資人是有難度的,再者,募資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討論、紙上作業,更甭提冗長的談判過程,還有面對內部成員可能的疑慮 — 沒錯,這一切都緩不濟急。
於是,第一個產品做了一些轉型,期間也接了一些專案,勉強度過了那段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日子。
「但是我每天還是在跑銀行。」M 如是說「有一次公司的會計告訴我,『M,五號要發薪水,今天已經二號了,但是我們銀行戶頭裡沒錢了,怎麼辦?』」
「怎麼辦,這是個大哉問…其實坐著苦惱也沒用,錢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整天愁眉苦臉,成員也會擔心,回到家,女兒也看得出來…所以往壞處想是百弊無一利的。不如就放寬心,還是繼續努力跑業務比較實在吧」就這樣,M 到了台北繼續拜訪客戶。
第二年開始,M 嘗試用作苦力的精神,逐一拜訪客戶,從台中、台北往返不知幾次了,有一次還在台北的捷運站月台累到昏倒了,送醫診治。
後來機緣之下,M 找上了一家日商,那是一家著名的大公司,花了很多時間跟該公司的專案經理開了無數次的會議,只希望有機會可以推介自己的產品,最後終於取得對方的信任,打入了該公司的產品線中。這一切跟苦力無關,也跟傻勁無關,我想最大的因素在於 M 相信運氣的正面思維。
「其實這個客戶我們跟了八個月,這八個月我們完全沒有從這個客戶身上賺到一毛錢,可是我知道他們很重要。」
所以他跟對方開了口「其實我很不好意思向你開這個口,但是我遇到了一個難題,不得不厚著臉皮一點,看看你是否有可能幫得上忙,我公司的戶頭沒錢了,三天後要發薪水,我到處在詢問是否有廠商可以幫忙周轉。」
對方二話不說,馬上撥了電話,請業務單位調節一下其他專案的費用,先行支付,匯了 50 萬到 M 的公司戶頭,解決了當月的發薪難題。
「還有一次,眼見著真的快完蛋了,又是同樣的情境,突然發薪日的前兩天寄來了一張支票,是我們做了兩個月的一個專案的費用。」
第二年,他的公司年度業績成長了 10 倍。
第三年:相信運氣,好運氣才會找上你
「其實包括我們第一筆投入的創業資金,還有我後來拿著房子抵押借來的幾百萬,我們還欠銀行很多錢,但最少是往好的方向在發展了。」「有時候你不往好處想,好運就不會找上你。如果我們只是整天哀怨,也許團隊老早就瓦解了。」
「我跟我老婆都是樂天派,我老婆神經比我更大條」,M 接著說「我冒著生命危險,跟老婆提出拿房子抵押借錢的事,做了所有最壞狀況的盤算:頂多就是房子沒了,全家得出去租房子,最壞狀況大不了也就是如此而已,沒想到我老婆什麼都沒說。」
第二年時,在重整旗鼓,決定繼續拼搏之時,M 的家裡其實出了一點事情,每個月得要支付一筆為數可觀的醫藥費,還得醫院、公司、家裡、客戶處,到處奔波 —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大概都放棄了,選擇先解決私領域的問題。
第三年,也就是 2012 年,截至十月底為止,業績已經是第二年的四倍,他們已經達成單年損益兩平了。M 說「只有選擇相信運氣,好運才會找上你」,這句話從他嘴裡講出來特別容易讓人信服, 「因為你相信運氣,所以你會往好的一面思考,也會從好的一面思考來尋找答案」。
機會只會找上有準備的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機會是不是真的只會找上準備好的人,我不曉得,但肯定只會找上有準備的人。「準備好」很難定義,但如果有一個機會找上你,但是你卻完全毫無準備,根本不懂得辨別、把握,那麼再好的機會也可能會輕易地從身旁飄過。
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同時也是第三任總統 Thomas Jefferson 有一句名言:
“I’m a great believer in luck, and I find the harder I work, the more I have of it"
我十分相信運氣,而且我發現我愈是努力,運氣也愈旺。
Thomas Jefferson (1743 – 1826)
我看過很多創業團隊,產品推出不到一個月,就到處修修改改,急著轉型(pivot),可是卻沒想到,自己孕育的產品,其實就像是一個新生兒,很多還是得循序漸進,還沒學會爬,就期望會跑步,是完全不切實際的。或是沒有兩個月,便又看著整個團隊在接專案維生,完全拋棄了原先想做的事情了。
我常常在思考,是不是他們一開始太過樂觀,有了錯誤的期待,還是產品問世後是完全悲觀,沒有多久就馬上打退堂鼓所致呢?我不曉得,只是覺得很可惜。
不過,不管你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唯一可以確信的是,只有相信運氣,好運氣才會找上你。
補充一下。今年下半年開始,M 接受我的建議,把當初的創業作重新包裝,準備要向國際市場推出了!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文章分享]運氣與天命


別把「運氣」當「實力」

December 27th, 2012 切換為細明體
http://mrjamie.cc/2012/12/27/lucky-or-good/

成功是兩分靠努力,八分靠天命 –何英圻
何英圻先生,大家口中的 Steven,是台灣網路創業圈的傳奇人物。他先後創辦力傳 (Ubid) 與興奇 (Monday) 兩家公司,最後都以高價出售給北美網路巨人 — Ubid 在 2002 年以美金 950 萬賣給 eBay,而 Monday 則在 2008 年以 18 億台幣賣給了台灣雅虎。
如果你問他如此成功,背後的秘訣是什麼,他會告訴你上面這句話。
乍聽之下,你會以為他的意思是成功主要靠運氣,但如果你再繼續問下去,就會發現他這句話裡面,其實藏著非常多玄機。
首先,他用的是「天命」這兩個字,而不是「運氣」。
天命與運氣聽起來很像,但事實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運氣是你沒有預期發生的事情,但是它發生了 — 把一個為了練功而做的遊戲隨手丟到 App Store 裡面,居然被北美重要部落格推薦,瞬間紅了。無聊打發時間做的照片編輯 App,居然大受使用者的下載,這些,都是運氣。
相對的,種種你想要它發生,非常希望它發生,非常努力讓它發生,但最終的決定卻不在你手上的事情,則是天命。非常認真做的遊戲 App,推到市場上後初期使用者反應都非常好,你很用心的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給上百個媒體部落格邀請他們報導,然而最後沒有幾個人寫你的故事,因為有更厲害的遊戲正在席捲整個市場,注意力都被對方吸走了,這是你的命。非常用心建構起的初步商業模式,找了創投來投資,跟其中一個談得很來,很有耐心,一步一腳印的把這件事情推動到了最後,卻因為對方董事會上一個成員無論如何就是反對,因而整個破局,這是你的命。
運氣是不求而來的,因此也求不來。天命雖然求了不一定會來,但事實上有方法可以增加它來的機率。
靠運氣上去的人, 由於講不清楚是怎麼上去的,往往轉而走向迷信 — 風水、拜拜、算命、占星,只要有可能讓財神持續關照的偏方,都值得去試試。然而運氣總有用完的一天,很快的他將從雲端再度摔回地面,那時風水、拜拜、算命、占星將不再管用,然後他才體會到這一切都只是夢一場。
靠天命上去的人,他非常知道自己努力了哪些,而最後又在哪幾個關鍵獲得了誰的關照。所以他不但不會迷信,而且會繼續努力去增加天命發生的機率 — 跟這些把關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密切追蹤競爭對手與市場的動態等等。更重要的,久而久之,他會發現很多貴人的出現,其實並不只是機率,反而都是他在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以前做的某件好事,在這個宇宙中醞釀發酵,最後所產生的蝴蝶效應。
所以他學會用樂觀、積極、助人的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然後又幫他帶來越來越好的天命。
所以 Steven 的兩分的努力是現在,而八分的天命雖然帶有一點機率,但更多的是過去人生的累積。
在我看來,兩者加起來才是所謂的實力。也就是說,要上去或許有些天時地利人和,但能夠待在上面,絕對不是運氣。
所以,如果創業對你來說是建造一個長期的事業,長期的成功,那千萬別讓自己有任何僥倖的心理。性格決定命運,態度決定高度,這兩句話的背後,其實是非常扎實的人生真理。
___
歡迎在 Twitter 上收聽我一天中的種種分享
(Photo via katzarella, CC License)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習慣領域 - 相似相親] 超越物種與年紀的通性!

物以類聚,超越物種與年紀的通性!

一位大我約10歲的創業家,分享了成長的心路歷程,一個觀點反應了相似相親的觀察!

他說創業了20年,發現一個現象,勇於築夢的年輕千里馬,最後會成功,往往是在陣亡之前,即時找到了伯樂,而這些伯樂幾乎都不是因為千里馬的產品或商業模式,而取得最後資助。這些因努力而取得資源的伯樂之所以願意提供資源,主要原因是從這些年輕千里馬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的身影!
相似相親,超越物種與年紀的通性!

何謂「相似相親」:人們普遍認為,相似的人要比不相似的人,彼此更容易互相喜歡和親近。這是一種直接而原始的本能,在組織上若能集合志同道合的夥伴,這個組織就會很堅強,相似相親的能力,可由宣傳、訓練來達成。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習慣領域 - 人群中的責任擴散] 誰來接球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在熟悉不過,藉由習慣領域的定義,可以清楚釐清,

如果人們,可以超越這個人類的通性,則共產主義非常接近大同世界。
如果人們,都還是處於這種心理狀態,則資本主義也許才是世界主流。

球本身沒有好壞,端看接球的人們,如何看待!

何謂「人群中的責任擴散」:
當人們在一起做事而又沒有明確的個人責任時,有的人在一定程度內會失去他個人的責任感。責任出現後,認為別人應該而且會設法分擔他的責任,即使當時他是單獨在工作,也會認為分擔與降低個人責任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人群中的責任擴散』行為。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文章分享] 蜜蜂與蒼蠅


 如果將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較光的窗口,再打開瓶蓋,你猜會怎樣?何者會逃出生天?實驗證明,勤勞的蜜蜂會不斷地在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可以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 從玻璃瓶口逃出。蜜蜂之死,是因為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牠們以為「密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複這種牠們認為合乎邏輯的行動。對牠們來說,自然界並無玻璃這種不能穿透的透明物體,因此牠們的智力愈高,愈重視邏輯和經驗,這種奇怪的障礙物就愈發不可理解。相反,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亂飛,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出口。 

    這不單是一個寓言,而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的實驗。他總結這個實驗的教訓時指出,”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以及迂迴前進,都有助應付瞬息萬變的世界”。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隨機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智慧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習慣領域 - 使命樂園] 心中最重要的人

王品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


多年前,一次用餐,懷孕的老婆剛座下來,
服務生同時端了一杯溫開水,來換掉桌上原本的冷開水,
並同時問詢問,在用餐前是否需要一杯溫牛奶,暖暖胃。

多年後,一樣體系的餐廳,連鎖規模已非常龐大,
其中一道開胃菜,吃了幾口後,通知服務生,食物沒有熟,
立即態度良好的詢問客人,是否能幫客人換一份全新的餐點。

該集團的標語 : 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
當心態是服務心中最重要的人時,這個工作已非工作,而是使命,也是樂園。

何謂「 使命樂園」:我的工作是我的使命,也是樂園。我有熱情、信心去完成它。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文章分享] 七傷拳策略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8758&p=6


[習慣領域 - 萬事助長] 責任與權力


        上班族常常在想升官,因為升官後,可以加薪,權力更大,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隨自己的意思,任意使用。

        務實的社會大學歷練,往往都是先有責任,盡責且證明有足夠的本事,才會有被賦與權力的機會。

        當權力還沒有降臨時,所有發生的事,都是一種歷練,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成長,以致有朝一日被賦與權力 ~ 升官發財。

何謂「萬事助長」:習慣領域-七個邁向理想境界的光明心態
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其中一個主因是幫助我們成長。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文章分享] 勵志小語,都快把我搞哭了!

看到FB上分享的小文章,都快把我搞哭了!

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也許,你現在也還在這種日子裡面。跳脫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勵志小語

回到家,又看到報紙,蔡依林回想出道的總總,哭了好長一段時間。其實人的通性,都是希望付出與收穫,是成某種程度的正相關,所以付出就期待有所收穫,極端的付出,就期望有巨大的回報,所有成功的人事,在螢光幕前面都是意氣風發,但那些99%失敗的人ㄋ,其實失敗的定義對我而言是很需要定義的,如果10年後,我失敗了,沒有達到我設定的成就,所以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幫助小朋友受教育,其實,我應該要告訴自己,我已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對得起自己,內觀後,我相信我一定了然於胸,至少我曾經努力將所有的資源,試圖發揮到最佳狀態,只不過結果與預期產生落差,盡了人事,就該豁達的聽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