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文章分享]快意享受B級人生走出 A+成就迷思

( 本文由《Career職場情報誌》提供)


你想要過A級人生,事業有成薪水頂尖,卻犧牲掉其他全部人生,還是想過 B級人生,寧可降格賺次級收入,卻能享受精采人生?這取決於你如何衡量「人生投資報酬率」。
若是成績單上出現,大部分人聯想到的,絕對不是「Better」,而是「Bad

B
這個字母,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次等」的表現,每個人都奮力想達到A,甚至A+,彷彿若不能達到 A的成績,就是不夠努力與稱職。但人生凡事都追求A一定能獲得滿足感嗎?

享受生命的充實感
最近「 B級人生」的話題,在日本引起不少討論。起因於經濟專家森永卓郎,把人生分成三級:A級人生是「有錢沒閒」; B級人生的「錢少一點,但是有閒」,可算是「有錢有閒」。至於 C級人生則是經濟困窘,可能是「有閒沒錢」(如失業者)也可能「沒錢沒閒」 ( 如底層勞動者)
森永卓郎認為,B級人生是最有滿足感的生活。若每天工作10幾小時,犧牲家庭與休閒,不惜一切代價追求 A級人生,即使賺到A級財富,沒時間享受也是枉費。 B級雖然收入次一等,但還是能維持在一定生活水準之上,反而因為付出較少的代價,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命的充實感,所以整體生活絕不輸A級。
因此,森永卓郎特別強調「B is Beautiful」,認為「B is Better Than A 」。

精算人生投資報酬率

B
級人生這種價值觀的出現,有其社會淵源。作家劉黎兒指出,日本經過長年經濟不景氣,原本「1億國民都是中產階級」的社會,已經不再回頭,轉成「 1%超級精英+99%平庸上班族」的結構,除了極少數A超級精英之外, 99%工作者的薪水都在遞減,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
在這種社會結構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正比例關係被打破,打拚不再保證出頭天,「努力必有回報」也成為一種欺瞞的說法。因此,許多日本上班族,開始思考「人生投資報酬率」的問題。當付出無法獲得回報,他們不想再無條件賣命給公司,寧可將更多時間用來享受家庭生活,或是經營個人興趣休閒。 

B
級上班族雖不是高薪族,但還是有一定生活水準,也還買得起車子等用品。比起將人生全部送給公司的 A+超級精英,誰的人生比較划算,答案不言可喻。 

贏了事業,輸了人生
有人用古瑪雅文化的活人獻祭,來形容追求A級人生的工作者。瑪雅皇宮貴族居住的中心地帶都有一個球場,凡是贏得球賽的人,就會被當作被神所選中的神聖的人,由祭司血祭給神;而贏家被砍頭祭給神明,被看成是件很光榮的事。超級精英不惜一切贏得 A級人生,就好像在瑪雅球賽最後贏得勝利的人,所換到的不過是過勞死。
根據統計,日本每年死於心臟病的 21萬人,至少有20%是肇因於過勞,其中多半是中壯年上班族。追求 A級人生本身沒錯,只是若只把人生當成是一場競技,就算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身體、輸掉家庭、也輸掉人生,這樣划算嗎?

事業高度Vs.生命廣度 
但追求B級人生,是否太消極呢?
一位在媒體任職的小姐認為,B級人生重視「人生投資報酬率」,從追求工作表現的「高度」,轉為追求人生多采多姿的「廣度」,這是一種價值選擇的問題,與人生是否積極進取無關。
她以研究所成績為例,一般研究生表現普普大約有85分,稍微認真一點有86分,一定要表現很亮眼才能拿到 90分。她自己每天不眠不休,念完所有原文papers才得到 89分,但其實只要稍微多花點心力念書,已經可以得到86分。為了多得那3分,小姐捨棄了社團活動與假日休閒。「一學期 120天,每天多念3小時書, 360小時只換來3分,想想真是划不來;若是拿360小時做其他有意義的事,人生想必更精采。」
小姐認為,不論是課業或工作,都適用8020 法則,亦即80%的成績,來自於20%的付出。假設你有 100小時,只要花20小時做A工作,就能拿到 80分,剩下的80小時,你有兩種選擇:

1
精益求精在 A工作下苦工,最後拿到滿分100分;

2
去做BCDE四件工作,每件工作投注20小時,各拿到 80分,最後總分是5×80400 分。
哪一種時間運用方式,投資報酬率較高,可帶給你更大的滿足感?這就是B級人生所要思考的問題。 
從連續2年蟬聯年終獎金第一名的理財專員工作引退,寧可在銀行櫃台當一般行員的小姐,就是選擇 B級人生的例子。

工作樂趣蕩然無存
大學畢業後,小姐就在老字號的三商銀擔任臨櫃行員,辦理一般存款工作,5 年前銀行民營化,她在組織重整後,被調到貴賓理財部門。
剛轉換跑道時,她相當滿意理專的生活,「可以說是虛榮吧!」姐說,這幾年理專儼然是當紅炸子雞,金控為訓練理專「伺候」金字塔頂端客層,安排許多繽紛的課程,小姐轉跑道第一年學到很多新鮮事,包括高爾夫、品酒品茗、藝術鑑賞、插花、命理星座等。課程的多采多姿,讓她學到許多人際應對技巧,而且第一年就考上多張證照,還幸運地拉到幾位「 VIP大戶」(資產超過 300萬元),使她從工作中獲得不少成就感。
每想到,第一年的一帆風順後,銀行開始調高安小姐的績效指標。「公司把我的業務目標訂得『比山高比海深』,高不可攀的業績壓力,令我深感挫折,工作樂趣也蕩然無存。」小姐說,當時每天加班到晚上 10點是常態,甚至周末假日也不得閒。
「我不怕累,但我最怕客戶賠錢。如何在業績與顧客權益取得一個平衡點,令我飽受煎熬」小姐說。 
小姐去年決心向公司遞出辭呈,但公司基於愛才,強力慰留她當銀行行員。

人生,要學習「減法」
揮別年薪百萬的工作,小姐沒有後悔。她說,人生前半段的職涯規畫,是一種「加法選擇」,所以擔任理專時,她不斷尋求各種可能性,為自己的職涯資本增值,包括薪水、職位等等。現在她則把人生當成「減法選擇」。她說,減法管理其實非常簡單︰在人生諸多追求的目標中,如金錢、地位、家庭、愛情、享受生活等等,一項一項刪除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最終留下一兩 項,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標。 

33
歲的李勇毅過去一直是個眾人稱羨的電子新貴。擔任晶片設計研發工程師期間,李勇毅形容說,自己每天至少12時和電腦相親相愛,忙碌一天後,再也提不起力氣做任何事,下班就直接打道回府,頂多倒在沙發前看電視,洗個澡,睡個覺,又是另一天的開始。他表示,大部分工程師的生活乏善可陳,根本沒時間參加聯誼活動結識異性,所以曠男怨女一堆。「工程師最大的座右銘就是努力工作、趕快賺錢、盡快退休。」 

再見!電子新貴
剛開始李勇毅也是抱著這種看法,但3年前他找到人生摯愛的伴侶,婚後生活有了重心,他開始無法忍受一天工作12 小時的生活。
4月結婚、 5月就決定考公職、7月如願考上高考第一志願電力工程,分發到民航局上班。」從電子新貴到小公務員,李勇毅的薪水足足縮水一半,但他毫不後悔。「以前我用時間換金錢,現在我用金錢買時間,把過去加班的時間,用來享受天倫之樂。
作家吳淡如說,「賺錢也賺到人生,才是最大幸福的人。」人生和金錢的關係有四種可能狀況:賺錢也賺到人生、不賺錢卻賺到人生、賺錢卻賠上人生、不賺錢也賠上人生。前兩者都是成功者,後兩者則為失敗者。賺錢也賺到人生,其實就是B級人生的真義,擁有一定水準的金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人生的贏家。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越南的女兒,地球的女兒!!!




今天收到這張照片,喚起我在全球經融風暴時的一段小插曲!

只是一點點想法,還好堅持了下來!






希望有一天,除了千鄉萬才計畫 ~

我還有能力資助其他一萬名地球的兒女 ~

這是我的人生目標,也是我不斷往前的動力!




經融風暴時,有一天老婆下班,突然跟我說,他想和我討論停止資助我們兩個外籍小孩,因為她很擔心,我們會被裁員,這樣很沒安全感,來養我們自己生的小孩,於是我說了一段數學。

資助一位小孩 = 700 NTD / 月 = 23.33 NTD / 天

23.33 NTD = 我每天中餐少吃一個主餐,或是只吃自助餐,

這樣對於我來說,我極有可能會更健康

對於受資助人,這是改變他們一生的決定

這些受資助的小朋友,借由不斷的資助,學會了學習主要的工具 ~ 識字。在他們學會了基本學習工具後,就有選擇的能力與權力,他們可以力爭上游,也可以回去幫助其他的地球兒女,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我真的很感謝當時我的決定,有能力幫助一個人,我感到快樂無比,無比幸福!!!

只不過我更希望


希望有一天,除了千鄉萬才計畫 ~

我還有能力資助其他一萬名地球的兒女 ~

這是我的人生目標,也是我不斷往前的動力!

我要好好加油,我會努力的!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文章分享] 全球最年輕億萬女富豪的創業建議

[文章分享] 全球最年輕億萬女富豪的創業建議
作者: 安妮

褲襪可以讓人變成億萬富翁?不要懷疑,這是千真萬確的。

美國著名塑身內衣品牌Spanx創辦人莎拉‧布萊克莉(Sara Blakely)當年把無足褲襪這樣一個簡單的創意變成了億萬美元的生意。現年41歲的布萊克莉今年更以10億美元身家,首次登上《富比士》(Forbes)雜誌富豪榜,成為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女性富豪。

就像許多知名企業家一般,布萊克莉的成功絕非偶然。以下是《富比士》篩選出來的布萊克莉對未來企業家的五項建議:
一、不要讓第一次(或前五次)的不順遂阻止你 在創辦Spanx之前,布萊克莉做過很多乏味的工作,但她認為這些都有助於成就Spanx最終的成功。

在美國「法學院入學考試」(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簡稱LSAT)考試中兩度慘敗,讓布萊克莉放棄了當律師的念頭。之後她在迪士尼樂園的某條步道上度過了噩夢般的三個月。這段時間中,她戴著米老鼠的耳朵頭飾引導遊客遊玩。難以繼續後,布萊克莉轉而為辦公設備公司Danka工作,每個月都要登門推銷價值二萬美元的傳真機。而在1993年,傳真機並非每家小企業的標準配備。

「我還曾在送貨部門工作過,最大的傳真機就像一個複印機那麼大,而我當時22歲,身材也很瘦小。」她說,「壓力很大,上司總是在要求你每個月要完成怎樣怎樣的目標。」

布萊克莉認為,Danka教會她如何電話推銷、如何應對顧客的拒絕,還有如何讓自己的腳跨過顧客的門檻。當她決定要創辦Spanx時,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技能。「所有人都說我不行,而我卻能繼續堅持的訓練,對於頭兩年的Spanx非常重要。」

二、不要急著辭掉你的正式工作 布萊克莉27歲時決定創造一種新產品,一種控制身材的塑身內衣。用她自己的話說,她的產品不能是「單純的緊身衣」或是老式束腰褲襪。當時她仍在Danka做朝九晚五的工作,但利用晚上和週末的時間仔細研究褲襪的設計和現有專利。

布萊克莉29歲時才從Danka辭職,此時距她產生創辦Spanx的想法已有兩年。她逐漸習慣了極少的睡眠,也沒有讓同事知道她從事的副業。

「有時候,我整天在Danka工作,與此同時送貨的大卡車正把成箱的Spanx產品送到我的公寓外面。」在繼續自己正職工作的同時,她把最早的幾批無足褲襪送到了自己的家鄉,直到完全確信自創的公司在正確的軌道上,她才提交了辭職信。

「我在2000年10月14日那天辭職。」她說,「從Danka辭職兩週半以後,我就上了『歐普拉秀』(Oprah Winfrey Show)節目」。
三、不要試圖獲得別人的認可 布萊克莉知道,自己最親近的人出於關心和愛,大都會勸她不要把不工作的清醒時間全都投入在一個看似瘋狂的產品上,「家人知道我正忙著實現某個想法,但我從來沒告訴他們那個想法是甚麼。」

她說,「不要只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而去徵求他們對你產品、想法或你的事業的反饋。你可以跟能夠改善你的想法的人探討,但如果向朋友、同事、先生或妻子尋求認可,你就要小心了,因為這可能在一開始就扼殺很多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創意。」

當布萊克莉把情況向家人和盤托出的時候,Spanx已經開始上線生產。

四、正視弱點 Spanx在2000年入選「歐普拉最喜歡的物品」之後,洪水的閘門就打開了。馬庫斯(Neiman Marcus)和布盧明代爾(Bloomingdales)百貨店都賣光了無足褲襪的全部存貨。布萊克莉此時正在各家百貨公司推銷Spanx,而且從2001年開始在美國電視購物台QVC做推廣。

高曼(Laurie Ann Goldman)長期擔任可口可樂公司高管,她剛剛生完孩子到亞特蘭大的Saks店裡買Spanx的束腰網眼襪,但那裡的大多數尺碼已經賣光了。

布萊克莉是個有魅力的銷售人員,也是Spanx的絕佳代言人。但高曼表示,她從未在時裝行業工作,也沒有上過任何商學院的課程。在前述Saks店的經歷後,兩位女強人在一次午餐時見面。高曼最初作為董事會顧問,後於2002年成為公司CEO。

五、不要停止進步 布萊克莉本可以在她的第一個產品無足褲襪之後就停下腳步,「做生意的第一年,我從每件20美元的產品裡賺到了400萬美元。」她說。第二年,銷售收入就達到了1,000萬美元。但隨著競爭者和仿冒者開始充斥市場,她和她的團隊就知道自己不能吃老本。

Spanx的產品目錄在10年之中從最初的褲襪發展成200種產品。只有確認對公司有貢獻或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時候,布萊克莉才會放行新的品類(例如胸罩或男款背心)。得力於高曼的專業營銷管理以及Spanx亞特蘭大總部的125人團隊,布萊克莉正試圖將品牌國際化。

Spanx已經在英語系國家大賣,而亞洲是繼中東之後的一個巨大目標市場。

本文摘錄自『看雜誌雙周刊』第114期